編者案:一般說來,如果不透著殺氣,就談不上“謀略”:而且,大談誠信也只是一種務虛。但是,十年內創辦了兩大上市企業集團(實達集團和新大陸集團)的胡鋼,卻從誠信入手,用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看起來“大智若愚”的謀略,令人耳目一新。
采訪手記
誠信之外的學問
如果我們對胡鋼的印象是“誠信大于謀略”,那我們就錯了。許多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謀略固然兵家痕跡過重,但胡鋼并非沒有兵家之術。
早年負氣出走實達的胡鋼,曾經有將自己的新公司命名為“新實達”的念頭,意欲與實達爭鋒相對、一決高下,但后來他不但把公司名稱改成了“新大陸”,而且,作為IT業的后來者,他采取了繞開主流產品、扎根行業信息化應用的策略,胡鋼從來沒有認為介入主流IT領域有多困難,相反,在該領域,由于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少數國外大企業手中,我國的IT廠商只能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而在應用領域情況卻完全不同: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是在服務中國用戶的實踐中產生的,如果不長期根植于行業、沒有對IT業的深刻理解,就無法為行業信息化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由于具有硬件業和軟件系統集成業的IT背景,有長期服務于用戶所形成的對用戶的深刻理解,具備了跨行業的知識和經驗,再加上長期以來所培育的高效創新體制和文化,使新大陸能在最短的時間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由服務產生獨創性產品,獨創性產品又催生更多的服務市場,而這種循環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這就是新大陸能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胡鋼的這種戰略設計,概括起來是:發揮新大陸在跨行業、跨不同知識背景的交叉優勢,通過資源的有效集聚,在整體的相對優勢中尋找在局部的絕對優勢,最終實現在各個重要業務領域的突破。
在生物和環保領域,胡鋼的策略也是如此。在這兩個既傳統又朝陽的行業中,胡鋼發現原有產業體系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其介入方式不是在舊的產業格局下拼資源拼消耗,而是在這一領域中注入替代性的或者說具有顛覆性的技術。
胡鋼把新大陸的這種戰略叫做“有限多元化戰略”,既不同于核心資源的擴散模式,如家電業,也不是資本主導型的,更不是利潤驅動型的,而是技術主導型的。到2001年,新大陸集團三大產業集群的布局已經完成,并在世界經濟衰退和IT業寒流中取得良好發展:全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3640萬元,比上年增長23%,利潤5774萬元,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計劃。
胡鋼,中共黨員,1958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福州大學自動化專業,高級工程師,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福建省優秀科技專家。現任橫跨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環保科技三大領域的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
1982年至1988年,胡鋼在福建省電子計算機研究所任職。1988年,胡鋼帶領15名科研人員憑借25萬元資金創辦了福建實達電腦有限公司,并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將實達公司辦成躋身全國電子百強的中國最大的計算機端末廠商。“實達模式”自此被廣為傳播。
1994年,胡鋼再度創業,以民營企業的機制創辦了福建新大陸集團。
欺詐的成本
《經濟觀察報》:近來,有關誠信的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經濟界的廣泛關注。從表象上看,這一話題是由于上市公司造假被頻頻曝光引出的。但在中國市場經濟正在向更高階段轉型這一大背景下,其意義就不一樣了,你怎么看?企業的基本目的是追求利潤,而現實的情況常常是,有時候你不得不在誠信與失信甚至是欺詐中作出選擇。因為在我們身邊,有關因失信或欺詐而獲取暴利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致有一種極端的說法是“無商不奸”,你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嗎?
胡鋼:在商業活動中,我們不能把誠信和欺詐作為非此即彼的手段。
你所說的因失信或欺詐而獲利的例子的確很多,對這一問題我覺得應該歷史地看。今天我們認為是不誠信的,也許當時人們并不這么認為。資本主義在原始積累階段是充滿血腥和欺詐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已經把這一問題揭示得很清楚。但從歷史上看,這種血腥、欺詐客觀上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從道義上譴責這種行為,但不能否認它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就華人世界來說,由于華人獨特的生存環境,在企業創業階段可能會運用各種變通手段,國內早期的創業者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企業當時的情況怎樣,現在能夠做大的,誠信肯定是成功的一條重要原因。你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去抽象地談誠信。欺詐可以欺騙一部分人,但不可能欺騙所有的人,失信可以蒙混一時,但不可能蒙混一世。
記得幾年前,我們的政府主管部門曾召集福建省內一些重點企業開會,要我們提出若干年后的企業發展規模比如產值、利稅等,政府將根據企業的規模和發展潛力對一些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很顯然,誰報的高誰就有可能獲得政府的支持。當時就有不少企業夸海口,報出了天文數字,這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在這些相關領域中,我們的實力是最強的,但無論如何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他們所報的產值。當時我們內部對這一問題的爭議很大,也有人建議我們也虛報一些,先把優惠政策拿到手再說。為此,集團管理層還專門開了個會,最后決定還是如實上報,結果就落選了。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我們虛報了產值,結果無非兩個:一是最終無法兌現,企業也就喪失了信譽,今后要想再取信于政府就難了;二是打亂我們的規劃,盲目發展,這樣最終只會走向絕路。后來的情況證實了我們的判斷,一些爭取到支持的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盲目介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上了很多自己不擅長的項目,結果給企業造成了很大危害。相反,這幾年來,我們按照自己的規劃穩步發展,實力越來越強,最終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成了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一點: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堅守誠信會吃虧,其實卻利在長遠,而欺詐、失信可能讓你在眼前賺點蠅頭小利,但卻失去了未來,因為你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誠信。
《經濟觀察報》:我相信,一個有效的、健康的市場體系本身就有糾偏機制,如果你冒險欺詐,你受到懲罰的機會可能要遠遠大于獲利的可能。但對于一個像我國這樣市場經濟還處在初級階段的國家來說,外在的約束可能遠遠沒有達到能夠獎懲罰詐的合理程度,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道理很簡單:失信甚至欺詐的成本總是遠遠低于收益。當然,做大以后,很多企業改弦更張,開始講誠信了。我想知道新大陸在創業初期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
胡鋼:你說的情況確實存在,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但我想說的是,每個企業創業的動機和早期的情況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國的創業熱潮如果從時間上區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按類別區分,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創業主體基本上是以體制外的人為主;第二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主要是體制內的人走出原有體制進入市場經濟中,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下海;第三個階段是從本世紀開始,主要是有高科技或者海外風險資本背景的科技人員的創業。第一代創業者基本已經定型了,少數企業做大了,大多數處于經濟鏈的底層,有一些已經退出;第二代正處于分化之中,真正支撐中國經濟的大企業將更多地出自他們手中。第三類還處于萌芽期,但他們的未來不可限量。
很難說這三類創業者誰更講誠信。第一類主要是為生存而努力的,第二類情況比較復雜,普遍地說,除了經濟目的多少還有點政治情結,第三類比較純粹,更多地是走技術和市場的路子。
從我個人來說,從1988年下海到現在已有14個年頭了,早期創辦實達的動機主要是因為不滿于當時的科研體制,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條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并以此證明知識分子的價值。了解當時中國現實的人應該都很能理解我的想法。這個目標可以說完全實現了。到了創辦新大陸時,我的動機更多地是想探索一條在中國這樣一個技術、經濟還不很發達的背景下創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的路子。目前,我們還在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
我個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在創辦實達時,我把“實為創業之本,達則兼善天下”作為企業的基本理念。這后一句就出自《孟子》的《盡心篇》。
我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修養能彰顯它巨大的價值。記得是1990年前后吧,當時我們的業務發展得非常好,產品供不應求,但不巧銀行的借款到期了,如果我們把錢還了,就沒有錢買原材料、就得停止生產,我們面對的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損失,而如果我們拖幾天,在當時的情況下,銀行方面也不會有太大意見,但最終我們還是決定停下生產,先把錢還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借錢不要說延期了,有些人甚至在借的時候就沒有打算還,我們的情況在當時真的是不多見的,這件事讓銀行知道了非常感動,在我們還完款后又以最快的速度為我們重新貸款,使我們避免了較大的損失。
到1994年初,我又重新創業,當時我們可以說是兩手空空的,但即使是這樣,也有兩家銀行在我們沒有任何抵押的情況下分別給我們貸了1000萬。其中有一位銀行行長當著我的面對我說,“就沖著你胡鋼這個人,給你5000萬你也不會跑掉”。有一位德國朋友,當時還只是私交,以后才成為生意上的伙伴,就憑著手寫的欠條借給了我們幾百萬美元。這些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竟然發生了,為什么?我想他們無非是看重我這個人,相信我的誠信和能力。這件事讓我真正知道了誠信在商場中意味著什么——誠信是金!
因此,在新大陸成立之初,我們就明確地把“以人為本、誠信敬業、顧客導向、學習創新、團隊精神”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年來,我們也一直按照這些價值觀做人做事辦企業。我們不僅希望能打造一個真正誠信的企業,同時我們也要求員工把誠信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基本準則。由于我們在這方面做了比較大的努力,新大陸形成了比較積極健康的企業氛圍和文化,而這一點對企業的發展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誠信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為人處事上,同樣也體現在現代商業精神中。當今商業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較高層次的階段,服務成為爭取客戶的重要手段,而服務最本質的要素就是對顧客誠信,這一點是我在新大陸的發展中感觸尤為深刻的。
1997年對新大陸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份。當時我們面臨著戰略轉折,從單純的IT硬件制造向軟件和系統集成服務滲透,目的是成為一家能為用戶提供硬件、軟件產品和系統集成,能為行業信息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商。有一次,我們參加某省的移動網計費系統項目競標,當時國內很多著名的軟件和系統集成廠商都參與了,最后有兩家企業共同中標,一家是我們,另一家是國內非常有名的IT企業。我們是項目的總集成商,但利潤最高的一塊是由那家公司做的。當時這家公司做了很多承諾,但是單子拿到后很多都沒有兌現,投入的力量遠不如當初的承諾,不僅在實施過程中出了問題,而且工期也無法按時完成,用戶為此非常著急。而我們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最后,用戶希望我們能幫助這家公司,我們同意了。就這樣,實際上是我們把整個項目做完的。
我說的這些事都是想說明一點,在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不僅是一項非常寶貴的無形資產,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因為誠信,你就必須專注,這樣,你不僅能取得客戶的信任,你的能力也會因此得到不斷積累。
誠信是道
經濟觀察報: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商場和戰場一樣,都是謀略家馳騁的舞臺,正是這些謀略家導演了一幕幕合縱連橫、波瀾壯闊的活劇。因此,謀略之于企業家,就好像鋤頭之于農民是不可少的。你是怎么看待誠信和謀略之間的關系的?
胡鋼:我想,從“道”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